【美國打工旅遊】我只是想證明,我也可以

閒置好久,終究以明亮清爽的樣子,照應心頭最深層的自己。
想想如果沒有跳脫生活的框架、浸漬於無車馬喧囂的放逐時光裡。那該如何舒妥地停泊於走慢的迴廊中。趁時光凝結,春陽灑落。僅以此,靜心無虞地深根對自我的期待。亦祝福所有如我過去一般,動不動便感害怕與茫然,卻毅然無悔地走在想去的方向上的朋友。最後都能因長遠的努力和實踐,而有所收穫與滿足。

大峽谷 @美國

回首28歲時到美國打工旅遊(以下簡稱 美國W&T)前的日子。筆記本盡是當時對自己整年度的渴望。
「你知道、你決定、你規劃、你執行,事情才會實現!」
「我要你,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!」

2018 筆記本封面頁

筆記本封面頁上的這兩行,伴我度過茫然與希望。
如人生歲月沒有當初S鼓勵我的這兩句,確實不可能走完這趟旅程。

2017年,研究所三年級。
社會工作經驗 0,戶頭沒有存款。畢不了業以致沒有過多玩樂,好比日常。欣羨S擺盪於多國之間。10月,滿27歲的自己許了研究所畢業那年到美國 W&T 的心願。10月底便開始參加美國 W&T 說明會。

研所念了4年,總覺得沒什麼好拿來說嘴的。11月初在某次固定meeting後,因教授的一句話而鐵了心地想更換指導教授。只見系主任問我「你不害怕嗎?」。「我害怕啊,但這是我要的。」因這樣的決絕,讓我在更換教授後,即直接報名了美國暑期打工旅遊的計畫。但並非所有事都能如此一帆風順。過程中所經歷的挑戰和無奈,未曾因付出的努力而有所減少。

11月中,因父母不同意讓我出國 W&T 。因此決定趁寫論文空擋到住家附近的咖啡店打工。
雖知賺得錢有限,但不減自己為目標盡最大嘗試的打算。

工讀時光 @咖啡店

在努力前往自己想去的方向上,從未想過要放棄或停止。
凌晨4點起床寫論文,早上6點準備出門工讀。中午累了就不吃午餐,索性躺在地下室的躺椅上爭取能睡覺的時光。到了下午下班,便賴在咖啡店裡寫論文到閉店,然後再轉往附近星巴克續寫論文直至打烊。

下班後趕論文 @咖啡店

11月底終於能將小論文投稿期刊,進行審查。
從一開始的進度落後,根本無法如期完成,到後來一面準備大小論文,一面為美國 W&T 練習英文面試⋯。所有要事接踵而來,內心壓力甚大,緊繃得讓我常做惡夢。但我未曾想過要有片刻喘息的空間,直覺輕鬆寫意的生活,真的與我無關 。

筆記本雜記

2018年2月,研究所四年級。
生活仍舊流洩於咖啡店和學校之間。我將生活寄養在咖啡店的POS機點單、咖啡粉填壓、打奶泡和拉花,還有小論文的投稿審查,修改、再審查。來來回回,反反覆覆過著沒有進度的生活。每每清晨6點出門,回家已然是晚上10點的事。偶爾跑步,將自己流竄於街廓花樹間,好似證明自己還擁有著與生活相安的姿態。

好在所有努力與堅持,終在行動和累積的過程中起了變化。

4月學位論文口試 @台師大

4月。
畢業論文順利的以A+的成績畢業。而我一心只想回到心靈上的第二個家「蘭嶼」。父母問我為何再去?我想「蘭嶼」是我一切出走的原點。她滋養我,讓我有了更深的感觸和自信,讓我有勇氣遍尋遙遠的四方。

大天池 @蘭嶼

5月當我從蘭嶼回來,便開始進行單車環島的計畫。
對於平常沒有騎車習慣的我,也曾擔心接下來的計畫無法順利實行。而對完成這件事的困難程度,真是天真的一點頭緒也沒有。在沒有時間好好規劃單車環島的情況下,其實是當天視狀況決定騎到哪,就一鼓作氣地直達目的地的。

單車環道 @台灣

環島第18天,6月6日 ,人在宜蘭。
眼看再過一兩天,即能騎回台北。凌晨五點收到媽媽的來訊說「四秀仔死了!」

6/6 台北來的音訊 @宜蘭

在這之後,你真的理所當然地成了我此生的最愛⋯

四秀仔 @台北

經歷過生命的更迭,如深切地做了場大夢。原來愛有急迫性,如時光一去不返。明白愛你就是全心全意,不要拖延。因不論此時風景多好,沒有即時享用也等同灰燼。
終究在處理完四秀仔後事後,將過往城囂拋於身後。

6月我走了 @桃園國際機場

出國對我來說,很難吧。除了是害怕,也是孤獨。
起初的生活,是辛苦而無法適應的。真不敢說在這趟旅途中學到了什麼,或改變得多麼不一樣。我粗略地寫下這年來所發生的往事。在這一年的時光裡,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竟一步步朝著當初所設定的目標,走到現在的位置。雖不記得從何時起規劃了這張 2018 年度目標表。而今回想總總,當初的不容易,亦都一一實踐與實現了。除了幸運,也感謝身邊伴我一路走來的親友,還有持續前進的自己。

2018 年度目標總覽 @台北

|因空間流動,翻轉而起的世界觀

最一開始起心動念想出國的原因,只因在學期間想去S第一個外派駐地(杜拜)找他時,被他以「先畢業」為前提拒絕了。而後沒多久時間,深感畢業後的人生即永無止盡的職涯生活。所以開始想盡辦法看能不能在畢業當年,給自己一段時光到國外遊歷。當時不管我怎麼絞盡腦汁的想,就只認為 W&T 這個辦法最適合資源有限的自己。而會選擇美國這個國家,不外乎是想看S當初在美國 W&T 時所看過的風景。另一方面則是想藉由美國華人相對較(澳洲)少的環境,到當地練習英文。

此外,因聽聞不少從學校畢業後(抱著類似 Gap Year 想法)出國 W&T,進而拓展自己國際視野、改變個人心境,和人生經歷的故事後,觸發了我對到美國 W&T 的想像。

|一樣的時間,有沒有辦法創造更多價值?

在決定 W&T 後,便開始上網搜尋相關資訊。這才發現,美國 W&T 申請條件除了應為在校生/應屆畢業生外,年齡需在28歲以下(!!!)。對於當時(2017年)剛滿27歲的我,想著隔年畢業即28歲;如此恰巧的臨界點,更讓我打從心裡認為是老天的旨意啊~。也因美國 W&T 申請條件年齡的限制,讓我更毅然決定儘快規劃所有的行程。

對當時努力不見得會有所回報的日常。每天睜開眼即面對研究所迫在眉睫的各個畢業門檻,和不擅長的全英語面試和文件申請。但為實現目標,真心甘願付出最大的勇氣和盡量最大化時間的價值。我常邊安撫自己「不問事情會不會成功,而持續追求成功的要件」,邊硬著頭皮撐著解決看似難關的難題。

|從感動到行動的距離

此後的生活便是平淡而穩定。相同時間,做相同的事。規律得讓我省去費心規劃日程的時間。如軍事化生活般的日子,即了無新意的過了大半年。心想現在蹲得低,便在往後一躍而起突破天際(我開玩笑的~)。猶記2017年10月,論文寫到恍惚時,意外翻到一篇文章而有所共鳴與啟發。以下節錄《從感動到行動距離有多遠?》

對令我們感動的人或事,最佳的回報應該是將感動的能量轉化成行動。劍及履及的行動者通常有三個特質
1. 他不介意從微小卑微的第一步開始
他不是不知道諸如經驗規模、機會成本等算計,但想太多、規劃太周密,第一步便永遠無法邁出。任何偉大的變革,行動的第一天絕不偉大。
2. 他知道行動是一種行為藝術、一種時間美學
行動的效果只有靠時間的累積才能展開,因此,一時的得失都是必然的波動。
3. 他慣於跟寂寞共處
行動的本質是孤獨的,挫折、猶豫、擔憂、操累,難以跟旁人分享。能善用孤獨,才有走遠路的承擔。
內心深受感動時,唯有採取具體行動、持久不懈,成為下一個人的感動來源。若能這樣,感動與行動不就可以循環而生生不息?

永遠擦不完的咖啡漬 @咖啡店

|你出國的 目的/目標 是什麼?

期間,我除了上網搜尋各式 W&T 相關文章外,更時常和家人一起觀看相關影片的分享,進一步討論這件事對我的「必要性」。在說服家人支持你做這件事的同時,我誠心建議準備去 W&T 的朋友,都能反覆思考去 W&T 的「目的」是什麼。

當時我會選擇到美國 W&T 的原因,不外乎透過旅遊增廣見聞、存錢完成自己想做的事,還有藉國外環境資源,「增強自己的外語能力」。出國前,我即確立「加強英文能力、培養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,及拓大自己的舒適圈」,是我這趟出去三大目標。

其中,我又以如何有效地「增強自己的外語能力」感到好奇。因此在出國前,我詢問過不少曾出國 W&T 的朋友,和外籍友人對此的相關意見。而所得到的答案,千篇一律是「盡可能減少和華人密切相處的機會」。

原因簡單。當你花不少時間、金錢創造一個「全英語環境」,那為什麼還要特意到那麼遠的地方結交華人朋友呢?那不是很白癡嗎?如果你想認識華人朋友,幹嘛不在台灣認識就好?(請相信我,這句話都是我外籍朋友跟我說的~)

但我知道這件事在執行上,絕對是有難度的。畢竟沒有人想被孤立,更何況是在全然陌生的環境下,如有同文化背景的夥伴在身邊,真的比較能相互照應。但我當時因太擔心出國達不到自己預期的效果(指英文程度的提升),所以在美國時我盡可能減少和台灣人太長時間的相處。我曾孤僻到,有美國人對我說 "You are independ not wanting to just be a part of a group."(你獨立,且不想成為群體的一部分。) 、"I know very few Taiwanese like you."(我知道少有台灣人喜歡你) 。

但真不是我在美國被其他台灣人排擠或討厭,而是如果你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,你就會有意識地「選擇」拒絕唾手可得(講國語)的誘惑。

工作之餘小旅行 @Mesa Verde

不得不說的是,所有有深度的成長,都不會是件輕鬆的事。
剛到美國工作的第一個月,因工作上的辛勞而時常感到難以適應。在身心上,其實都覺得非常無助與痛苦,甚至曾想過要放棄這個機會提早回台灣。那段期間因執行少講母語政策,而少有可以訴苦的對象。面對這樣的無奈,我向代辦人員詢問意見。而代辦給我的答覆是,「撐過最關鍵的一個月」就好。

老實說日子過了一個月、兩個月,我都還是覺得工作超辛苦,心情上也很痛苦。想想或許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,本來就沒有想像中的好。但畢竟是自己選擇的路,工作來到第三個月,也終於在工作、休息和自我安排的每週小旅行中,訓練出忍耐和堅強的性格。在這段期間,因時常在 IG 上分享生活。而意外收到許多私訊詢問「基礎外語都還不行,怎麼辦?」或「如何增強語言能力?」,和「已在國外,但生活起居皆在華人區,英文沒起色怎麼辦?」⋯等語文方面的問題。

所以特別想和大家分享我在芝加哥旅遊時,認識一位來自歐洲的大媽;她英文只會說 "hello, thank you, yes and no" (就這樣而已)。但即便如此,她還是趕來語言不通的美國,根本沒因「英文不好」而選擇在自己國家裡閉關讀英文。反觀因自覺外語能力不佳,而苦惱到底要不要出國這事,就顯得太庸人自擾。因為認識了這位歐洲大媽,讓我更深信「語文能力,和空間移動的距離真的沒有絕對的關係。」我想重要的是「你的目的地在哪?」,而語言即是輔助你到達目的地的工具罷了。

|無悔選擇拓大自己的舒適圈

回顧這趟美國 W&T 之前的人生,其實只在大學畢業前跟團去過一次韓國。對於如何訂機票、預約旅館,以及行程規劃⋯等這類的瑣事,真的是一竅不通啊。還記得當時在機場櫃檯check in時,竟還不自覺地發抖;而我媽甚至還對28歲的我說出「不要緊張⋯」這種安慰的話⋯。

面對當時什麼都不會的自己,S甚至擔心地在出國前給了我搭機 Tips。讓我能順利按以下步驟,完成人生第一次自己搭飛機出國的體驗。

A 搭飛機(提早3小時到機場)
1. 印機票
2. 找櫃檯
3. check in|掛行李:不可放隨身電源、拿機票(隨身行李不可放水、噴霧)
4. 拿到機票:找departure「出境大廳」,海關檢查,掃描護照,找gate「登機門」

B 到首爾
1. 找轉機“transfer”沿指標走(海關檢查,護照檢查)
2. 如果機票沒有登機門,找電子螢幕顯示登機門(起飛時間、班機號碼),找gate

C 到西雅圖
1.  領行李|找電子螢幕(時間、班機名稱、找領行李編號)
2. 找出境大廳

D 過程隨時跟(西雅圖友人)聯繫
到了當地請H幫我辦有網路的SIM卡

2018年6月25日。
如願到美國後,在IG輕描淡寫地留下這段⋯
在唸研究所時,決定到美國打工旅行。把大峽谷墊在心裡好久好久,並download了大峽谷的照片當電腦桌布;陪我度過大小論文、咖啡店、環島,和最後四秀仔的離開。
想換桌布了,我覺得。那些遙不可及和想像好久的畫面,竟因實踐而圓滿呈現。當看到一模一樣的景色出現在眼前,像突然懂了什麼。
0750 pm 日落
路途很長。當看到成雙成對的遊客相互依靠,亦會覺得孤單。但也讓我想起昨天和我一起從 Flagstaff 搭 shuttle 來大峽谷的老阿公。90多歲的他說「我想在死前,再來一次大峽谷」。話聽到這,除了感到震撼外,更是讓我渴望知道自己為何而來,又為何選擇獨自前來。
回到宿舍,已晚上八九點了。好累好累,但心好滿好滿。

第一次到大峽谷 @美國

一趟美國 W&T 回來,「獨立勇敢」竟意外成了別人對我的形容詞。
然想想念研究所時期的自己,其實都還沒辦法一個人到餐廳吃飯(覺得很奇怪)。總覺得如果可以依賴可信賴的人,是再正常不過的事。但當人生經歷過低谷,亦開始明白呂秋遠律師所說「習慣依賴別人的人,就要承擔哭泣的風險。」

我們常聽人說「要脫離舒適圈」。
但我怎麼想,還是比較喜歡「拓大自己舒適圈」這句。

出國前什麼都不會的自己,就在桃園機場裡想著;不知這趟旅程結束後,我能不能再也不需要S的這些提示?又或者可不可以靠自己的能耐遍及世界各地,而不感害怕和緊張?

在我開始逼著自己起身而行,願意去做那些原本我不擅長的事,嘗試起初覺得不可能的旅行;而我竟從原先的不會訂票、不知道如何規劃行程,到後來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任何自己到得了的城市。也因這段獨旅的過程,讓我因能力的轉變而近一步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紋理。

|其他關於「我個人」美國打工旅遊的問題

除外語能力問題外,以下整理網友曾私訊過我的各項問題。

Q  是否有找代辦公司?哪間代辦公司?
A  有,IEE

Q 住宿及工作,是代辦公司幫忙找的嗎?
A 是!

Q 去美國打工旅遊大概需要攜帶多少錢?
A 我去美國(未打工前)準備了US$1500在身上(但其實不用準備這麼多,只因我到美國打工旅遊前,先到西雅圖旅遊)。

Q 美國打工旅遊要抽籤嗎?
A 不用抽籤,但需和美國雇主面試。

Q 你旅遊費用和時間有計劃大概 多少/多久 嗎?
A 我在美國用的簽證是J1。打工前後各一個月,可待在美國旅遊。故真正可待在美國的時間最多為5個月。若僅於美國待一個月旅遊,旅費抓10萬台幣左右(但視個人花費情況,有的人花不到10萬,也有花超過的。)我獨旅,所以許多費用無法和別人一起分攤,另有去其他國家,所以花費相對高出很多。美國工作結束後,我於國外旅遊近三個月,期間除了美國內陸外,遍及加拿大、東歐及中東等地。旅費近30萬台幣。

|相關網路、書籍文章閱讀

人生的成年禮|小日子

留言